◎高俊昌
我回来了,从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回到了故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田园,听庄稼的笑声,听乡亲们说昨天的故事。故乡是光着脚丫子放着猪牛长大的地方,是令人眷恋、思念、魂牵梦绕的那块炽热的红土地,那故乡的风、故乡的雨、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根植于心。
清新的乡风亲吻着脸,热情地摇曳着游子的情感;沐浴着故乡的暖阳,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故乡的空气清新脱俗,弥漫着乡土的味道、蔬菜水果的芳香、亲情依然、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向北远眺、良田阡陌、远方的大石崖略显变矮了些,或许是我长大了,大石崖老了。
这里的山川田园曾留下我耕耘收获的汗水和欢乐。少年时代每天沐浴着朝阳的霞光,赶着猪牛走向无垠的田野,当夕阳西下披着晚霞,骑在牛背上,悠哉悠哉地回家。
当年,跟着那些叔伯兄弟挥锄扬镰,挑稻谷扛甘蔗,用稚嫩的双肩为父母分忧。
“大哥,把你摘的蚕豆放进桶里,我提去装袋。”弟媳妇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望着一粒粒饱满的蚕豆和鲜嫩的黄瓜,我的记忆回到了40年前。这块散发着蚕豆青香的地是当年兄弟俩赤裸着背,穿着花短裤,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割杂草、开垦的荒地,沟边的木叶架子车咕噜咕噜抽水,欢奏出希望的田园曲。
时下,乡亲们忙着采摘蚕豆、茄子、辣椒、黄瓜、番茄和白豆,一辆辆满载着丰收果实的港田车、拖拉机、农用车奔驰着驶往各个农贸市场收购点,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装满了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春天的故事。
在地头,我遇到了发小贵荣,他是个身残志坚的庄稼汉。他从衣服口袋里习惯地掏出了一包烟,递一支给我,我告诉他已经有多年不吸烟了。他说戒了好,边说边把烟放回衣服口袋。
“你这大棚里都栽种些什么呢?”我指着他面前的大棚问。
“这个大棚里的是茄子,眼下正是采摘的时候,但家里人手少忙不过来,那边栽的是番茄。”贵荣一脸的无奈。
如今,请一个小工一天的工钱120元,外加一顿午饭,这样的高工价仍是用工荒。农村人的生活装满了汗水和艰辛。
阳光无私地洒满大地,暖暖的。把故乡照得生机勃勃,绽放出春天的活力。
在席草堂南岸小憩。南北两岸建有一幢幢木板别墅,餐厅、卡拉OK、客房一应俱全,游艇在微波荡漾的湖面游荡,游客银铃般的笑声在天空回荡。
“这是前几年开发商承包修建的,现在叫镜湖度假区。”堂哥告诉我说。
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的乡村别墅和精美雅致的民族风情文化墙、一块块宣传乡村振兴的宣传牌,农户门口、庭院里停放着各种类型的汽车。一幅家乡美丽蝶变、景秀民富、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图景展现眼前。
村里龙树旁边的长椅上坐着七、八个老人,有年近百岁的柳大伯,有七八十岁的大叔、阿哥们,晒着暖阳、唠家常、忆往昔、话今朝。我过去逐一打招呼,给会吸烟的递上一支烟,听他们讲村里的往事。
说起20世纪70年代的事,当年村里的保管员梁进华慢条斯理地说:“大集体年代,乡亲们主要靠参加生产队劳动获得工分,按照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把社员们分为壮年组、杂工组、老倌组、老奶组,后来有科技组。60岁以上和15岁左右的,或者是身体有残疾的就编在老倌组和老奶组,做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农活,在集体的场院里堆稻草、晒谷子、晒玉米、晒花生、晒红薯等。全劳动力每天计10分工分,半劳动力计5分工分。”
“是的,我就参加过老倌组的劳动。”我插话说。
“干计件的农活像铲田埂、挖地、挖甘蔗沟、挖红薯沟,年轻力壮的一天可以得18分呢。”坐在我旁边的唐华明大哥快人快语。
“唉呀呀,干计件累死人。”另一个阿叔说。
“我跟你们一起挖过甘蔗沟、红薯沟呢。”我补充说。
“哎哟哟,你还记得这些呢。”徐明政阿哥笑眯眯地望着我说。
“忘不了忘不了。最难忘的也是最累的是从大石崖脚的谷子田挑谷子到上场院,哎呀,挑一趟谷子要一个多小时,骨头都累散架了。”我用手指着旁边的上场院旧址说。
“是呢是呢,那些日子真的苦呢,像你家小娃多劳动力少,你小小的就参加生产队干活计了。”徐明政大哥说。
在那个年代 ,劳动力好的人家一年苦到头,能分到五、六百元钱,一般的人家二、三百元钱,劳动力少的人家辛苦一年到头还欠生产队的债。那些年农村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一滴汗水摔成八瓣也换不来一角钱,吃饭穿衣过日子要精打细算。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故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一家一户,农民有了土地栽种的自主权,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抓项目、调结构、强产业,改变过去种粮食作物为种蔬菜、水果和花卉,改露天栽种为大棚培育种植,实现了高质高产高效,提高了亩产量和经济收入。一亩地的收入从几百元提高到二、三万元。有的农户年收入高达二三十万元,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岁月,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一抹夕阳洒满金色的大地,散落在村子的枝头屋顶,照射着从田间劳动归来的乡亲们。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村子的上空,皎洁的月光从云际流过,洒下铺满星斗的夜空。庭院里,四叔、堂哥还有原村民小组长代二哥,围坐在圆桌边,边喝酒、饮茶边聊天。微风吹来、带着一股热浪,那棵枇杷树散发出清淡的芳香,盛开的玉荷花在月光下泛着银光,玉米地里传来蛙鸣虫唱。
故乡的夜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月亮西移,星星闪烁。月是故乡的最亮,水是故乡的更甜。
(责任编辑:袁潇楠 审核:卢秀丽)